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河間有位愛說愛笑的“80後” 巧手編織“羅鍋簾兒”送鄉親

2022-07-10由 燕趙都市報 發表于 農業

穗子怎麼編

河間市沙河橋鎮邢各莊村有位愛說愛笑的“80後”,那就是80歲的孫鳳雲。她人緣好,又心靈手巧,經常給鄉親們送一些手工製品。前不久,她就用高粱稈做了不少“羅鍋簾兒”,鄉親們拿到手後都非常喜歡。

河間有位愛說愛笑的“80後” 巧手編織“羅鍋簾兒”送鄉親

人勤勞聰慧,什麼活兒“瞅一眼就會”

輕輕推開兩扇木門,走進乾淨整潔的房間,時常能看到孫鳳雲老人刻滿皺紋的臉上架著一副老花鏡,手持針線靜靜做手工活兒的場景。老人慈祥和善的臉頰上,經常流露著絲絲笑意。

孫鳳雲有四兒一女,如今,這位耄耋老人的大家庭已四世同堂,擁有32口人。“有9個重孫喊我太奶奶啦!”老人笑著說。

孫鳳雲老人勤勞聰慧,年輕時全家上下幾代人的穿戴都出自她手。她好像不知道累似的,一年到頭地忙活。過去沒有電燈的時候,她常點著煤油燈做活兒,一做就是大半宿。針線活兒出色的她,做的衣服不僅樣式好看,穿著也舒服。

孫鳳雲老人的手巧在村裡出了名,常瞅一眼別人做的活兒就能學會。那時候流行虎頭鞋,她看著老人們做,很快就能做出來。單鞋、棉鞋、拖鞋,一年四季的鞋子她都會做,甚至還會用玉米皮編草鞋。

要說有啥東西沒做過,還真有一樣兒孫鳳雲老人沒親手試過。50多年前的一天,孫鳳雲帶著孩子去一位老人家串門,正巧碰到那位老人做“羅鍋簾兒”。“羅鍋簾兒”精緻美觀,還有獨特的元寶外形,孫鳳雲被深深吸引了,她邊哄孩子邊記下老人做活兒的細節……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老人編“羅鍋簾兒”的一幕,深深刻在孫鳳雲心間,她總想著親手試一試。但是家裡孩子多事多,也一直沒得到適合做“羅鍋簾兒”的材料,這樁心事就這麼擱淺了。

河間有位愛說愛笑的“80後” 巧手編織“羅鍋簾兒”送鄉親

找到野高粱馬不停蹄編起來

今年夏天,孫鳳雲老人去村北一條小河附近散步,在田間小路上走著走著,發現收割完的地邊有一小片野高粱,老人欣喜地自言自語:“這不正是我一直要找的編織材料嗎?”

孫鳳雲老人喊來老伴,兩個人迫不及待地把野高粱弄回家。高粱稈太乾或太溼都容易折斷,她就把翠綠的高粱稈攤在院子裡晾曬一天,再挑選出粗細均勻的做“羅鍋簾兒”。動工之前,她先在地上釘幾個釘子,再纏上繩子,這樣就可以開始編了。

因為隔的年頭太久了,起初,孫鳳雲老人總是摸不著路子,只能一邊做一邊想。“羅鍋簾兒”的底部怎麼編,這是難點,是關鍵,曾讓她費盡周折。她想了又想試了又試,總是不滿意。“羅鍋簾兒”的底部是平的,中間低兩邊高,像個金元寶。孫鳳雲說,當年自己並未親眼看見底部是怎麼做出來的,憑著記憶像是翻過來再編,於是就試著做,可做成了卻是四四方方的,根本不是元寶形。

做事認真愛琢磨的孫鳳雲,經過苦思冥想,再加上一遍遍地試驗,終於找到了做好底部的技巧。原來在編完正面以後,要翻過來,接著從左右兩邊各編上兩道兒,最後用柳條圈邊兒。“這個老太太真有毅力,編不出來哪甘心啊?一天天的就在那兒琢磨,直到編出來才罷休。”老伴牛樹林邊笑邊說。

“送給別人比自己留著還開心”

一輩子為生活奔波的孫鳳雲老人,就是個閒不住的人。自從發現了野高粱,她就一個接一個不停地做“羅鍋簾兒”,給這家幾個那家幾個,現做現分。“儘管做了那麼多也沒做煩,反而越做越愛做,送給別人比自己留著還開心。”孫鳳雲樂呵呵地說。

“80歲的人了,活計還做得這麼好,我常拿出老人送我的物件讓別人看,大家都說她心靈手巧!”鄰居劉素雲嘴裡誇個不停。

孫鳳雲老人說,做手工活兒很能鍛鍊人,養心養腦練手勁兒。而且,一向節儉的老人,做手工也不用什麼值錢的材料,全是廢物利用。“高粱稈是從地裡拾來的,做活兒用的線繩,大部分是兒媳婦從袋子上拆下來洗乾淨後給我的。你看,編出來的‘羅鍋簾兒’綠色又環保,結實又好用!”老人欣慰地說。

不經意間發現野高粱後,孫鳳雲老人就像發現了新大陸似的,從此以後每天清早都去遛彎兒。每當看到野高粱,她就覺得不弄回家就像扔了一樣可惜。“我本想做完第10個‘羅鍋簾兒’以後就不做了,可是,一走到窪裡看到飄著的高粱穗子,就又動了心。就這樣,今天掐一把,明天掐一把,一做就是20多個。”

老伴牛樹林笑著說:“我倆分工合作,一點兒材料也不浪費。她用高粱稈編‘羅鍋簾兒’,剩餘的高粱穗子我用來做炊帚。”

孫鳳雲覺得,人老了有個活兒做心裡充實。入冬了,野高粱沒有了,她的手工活兒也停了。“做這活兒舒心,明年我還接著做。”孫鳳雲老人樂呵呵地說。

(燕趙都市報 通訊員 高秀珍 記者 代晴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