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打折不設檻才能賺人心,消費者盼望“雙11”簡單實惠

2022-07-09由 北京日報客戶端 發表于 農業

抹茶粉過期了還能用嗎

“雙11”的正日子還沒到來,陳琪已經熬紅了雙眼。第一波接連三天的燒腦大戰過後,“戰利品”陸續到手。面對堆積如山的快遞箱,陳琪發現似乎少了早些年搶購時的成就感,反倒多出幾分隱隱的負疚感。花樣百出的玩法刺激下,她不知不覺買回大量原本用不著的東西。

在消費主義的漩渦裡越陷越深的同時,不少人恍然意識到自己似乎也是這股力量背後的推手。新一輪預售再次來襲,能否讓理性做一回主?

打折不設檻才能賺人心,消費者盼望“雙11”簡單實惠

購物先考數學

打折越算越暈

進入10月下旬以來,小陶就感覺空氣中悄然瀰漫起一種特別的氛圍。愈發密集的商家簡訊,以及輪番推介的各種生活、時尚類公號文章,都在提醒著她,又是一年“雙11”,哪怕彼時距“正日子”足足還有半個多月。

經歷過最初幾年“雙11”,小陶能理解戰線為何抻得如此之長——都堆在一兩天付款,排隊發貨就得好幾天,快遞再一積壓,恨不得12月才能到手。分散開來,商家可以多賣一段時間,物流也比較平穩。“反正造個名頭讓你買東西,到底哪天什麼節,其實已經無所謂了。”

然而,聲勢越來越大,小陶買的卻越來越少。翻翻手機,今年她只下了6單,都是平時常用的品牌。“空有參與的心,沒有參與的本事。”她感慨,早期“雙11”雖然收貨體驗欠佳,但直接打折,頂多再加個滿減優惠的規則,心裡盤算盤算就能搞定。這兩年定金尾款、跨店優惠玩法迭出,膨脹、蓋樓、返現……直接從加減法升級成了奧數。

小陶坦言,她不喜歡這麼複雜的規則。“比如滿減,永遠‘剛剛好’停留在不能湊得剛剛好的數字,想多享一份優惠,還得挖空心思再買點別的。天天拉戰隊疊貓貓,忙活倆禮拜,總共賺100……如果哪年能變回從前的規則,起個‘迴歸初心’之類的主題,沒準還能掀起一波懷舊購物潮。”

雖然已經不再特意關注優惠資訊,但家裡有兩個孩子,小陶還是沒法做到放著便宜不佔。“比如買書,只在100減50,200減100這種時候出手。但不會刻意留心到底什麼時候、哪個平臺有活動,反正家長們發現了會互相通氣,總會知道的。”

同樣被促銷手段繞暈的還有連續多年參加“雙11”搶購的餘璐。“跟往年相比,今年的名堂格外多,文字遊戲越搞越離譜。”在一份“雙11”攻略中,餘璐看到各種名目的活動多達十餘種,原本簡單的紅包被分成超級紅包、紅包加碼、驚喜紅包、訂閱紅包、天天開彩蛋、分享開寶箱等多個類別,每一類的時間點都不同,此外還要疊加跨店滿減、店鋪優惠券、品類購物券、N件N折等演算法。

“自從‘雙11’規則變複雜以後,我就很少再參與,因為一看那麼多演算法要疊加就頭大,我數學本來就不好,實在弄不清到底怎麼買最划算,反倒覺得沒那麼大吸引力,也就少了很多下單的衝動。”在丁涵看來,這或許倒成了對錢包的保護,也算是個意外的收穫。

網上購物節越多

消費者期待越少

打從2007年就開始嘗試在網上購物的趙靜宇,可謂眼看著如今名目繁多的購物節從零誕生,一路走來。作為曾經的“資深優惠券收藏家”“一級薅羊毛愛好者”,她熟諳各平臺玩法規則,巔峰時期一個“雙11”期間曾收到82個包裹,其中超過30個來自商家秒殺。

但近兩三年,趙靜宇這種爆發式購物激情明顯消退。她認為隨著“節”越來越多,反倒減少了消費者的期待感。“以前哪怕八九月份想買的東西,只要不是非常急,甚至會一直等到‘雙11’再買。現在你看,打從年初就有年貨節、女王節,然後是520、親子節,夏天有618,再到開學季、雙11、雙12……其間還有些這樣那樣的小節,日曆都快不夠用了。”

不僅自己,趙靜宇發現身邊常一起買買買的姐妹們,討論方向也有轉變。“以前會比誰買得便宜,搶的優惠多,這兩年即便互相分享購物車,也只是單純推薦一些用得不錯的東西,至於‘怎麼省’,幾乎不再被大家提及。”

原因之一在於,即便看上去一年到頭幾乎沒有“沒有優惠”的時候,其實真的優惠了嗎?誰也不知道。“一個月前我看到一款橙花味的香薰精油標價165元,最近提價到249元再參加滿減,這是很常用的套路。”趙靜宇撇撇嘴,“我知道有比價軟體,可為了一個商品去追蹤幾個月?不至於,該買的還是會買啊。”

其二,摸透複雜的規則、參與各種遊戲贏取福利,以及煞費苦心去湊合適的滿減很耗時間,不再適合她們這些三十出頭,忙於家庭和工作,對價格也不算十分敏感的消費者。“以前剛工作,說白了比較窮,現在隨用隨買,哪怕沒有省到那二三十,時間成本其實省得更多。而且幾乎不會衝動購物,不會囤貨過多導致浪費。畢竟十幾元的褲子,秒到了……也穿不上啊!”

談到優惠,孫浩晨有些憤憤不平。10月31日晚上9點多,他在第一波預售的最後時刻匆匆支付了20元的定金。“本來還慶幸趕上了‘末班車’,可預售時間一結束就傻眼了,發現我選的那套睡衣直接買只要107。9元,而我除了20元的定金以外,還要再付104。9元的尾款,就算參與跨店滿減,也不比直接買更划算,並且定金不退,只能硬著頭皮下單。”

狂歡後只留下

沉甸甸的浪費

第一波“雙11”,林詩語是直播間的忠實粉絲。“連做夢都是主播們的聲音,整個人好像被洗腦了,彷彿只要照他們說的用上那些化妝品,自己就能成為時尚的精緻女孩,於是稀裡糊塗跟著下了好多單。”這些天,林詩語慢慢冷靜下來,突然覺得有些可笑,“這不就是傳說中的消費主義陷阱嗎?讓人以為消費了高配的產品,就能成為高配的人,過上高配的生活,但現實可能恰恰相反,本來就不鼓的錢包變得更扁,差距只會越拉越大。”

對劉菲菲來說,近年來日趨瘋狂的“消費盛宴”,最大的問題在於浪費。“之前有段時間看直播,覺得烘焙挺有意思,就趁‘雙11’做活動囤了好多東西,從烤箱、打蛋器、裱花袋、托盤,到低筋麵粉、高筋麵粉、黃油、淡奶油、抹茶粉,可以說是應有盡有。”結果兩年過去了,劉菲菲也沒做過幾次,麵粉還有3袋已經過期,其他配料也變質只能扔掉,“現在都在呼籲要減少‘舌尖上的浪費’,可‘雙11’又有多少人正在製造這樣的浪費?”

這兩天,第一波“雙11”的“戰利品”陸續到貨,陳琪著手清理儲物櫃,意外翻出不少“老古董”。“洗衣液還有十來瓶,其中4瓶2018年生產的,4瓶2017年生產的,還有3瓶2016年生產的,沒來得及開封的防曬霜也有三大瓶,一看都已經過期了,洗髮水也不知道要用到何年何月。感覺‘雙11’規則變複雜以後,總要為湊單買回來許多原本不在計劃之列的東西,搞得一天到晚都在跟保質期賽跑,卻總也贏不了。”

在張雅家的壁櫥裡,至今還依然藏著三年前囤的整箱捲紙。“更頭疼的是給孩子囤的紙尿褲,當時為了參加滿減活動買了十來包,沒想到孩子長得太快,還有一大半沒用就該換大一號的了,白白糟蹋那麼多。”

作為省錢達人,張雅並不甘心,今年對著一款微信公眾號上列出的必搶清單研究了半天,“上面會直接給出組合,告訴你怎麼買最划算,可也要挨個複製直達碼,累得眼睛都酸了。”第一波“雙11”,張雅給自己下的最後一單,竟是一瓶緩解視疲勞用的滴眼液,“第二波‘雙11’,希望理性可以做一回主。”

流程編輯: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