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獨生子女家庭的優勢|心理學:孩子更有野心,父母婚姻滿意度更高

2022-06-28由 心理學簡報 發表于 農業

摘要會有結論嗎

導讀:是否要生二胎?只生一個孩子的利弊如何?

隨著鼓勵生育的政策開放,目前處於生育活躍年齡的“獨生”一代(80、90後)正在面臨人生中前所未有的選擇:是否要生二胎,甚至是三胎?

生一個孩子有哪些利弊呢?

獨生子女家庭的優勢|心理學:孩子更有野心,父母婚姻滿意度更高

為了全面分析只生一個孩子的利弊,我們參考了一系列關於獨生子女和多孩家庭對比的心理學研究,試圖從獨生子女在兒童期、青春期、成年後乃至老年時期的的性格及心理特徵、以及獨生子女家庭中夫妻的婚姻質量、養老問題透過客觀、科學的角度,理性分析孩子數量與家庭結構的利弊。從而為讀者們提供關於生育選擇的參考。

獨生子女的性格優勢:比多子女家庭中的孩子更具野心

德克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Texas)的心理學研究人員Toni Falbo等人在1987年發表於期刊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上的經典心理學研究表明:

獨生子女更有野心;對比多子女家庭時,獨生子女對目標的企圖心超過了多子女家庭中的第一個孩子

[1]。(文獻題目及摘要截圖如下圖所示)

獨生子女家庭的優勢|心理學:孩子更有野心,父母婚姻滿意度更高

研究人員Toni Falbo等人在研究透過對141項關於孩子數量與家庭結構的心理學研究分析,

發現獨生子女更具野心的主要原因在於:相比多子女家庭,獨生子女不會刻意爭奪父母的注意力,但父母卻更有可能主動關注孩子並給予表揚,同時父母有更多時間和精力來幫助獨生子女完成家庭作業和練習。

獨生子女家庭的優勢|心理學:孩子更有野心,父母婚姻滿意度更高

因此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更容易將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如何獲得更高的目標上,而且明白只要投入更多精力,就更容易獲取成功。因此在成長過程中,獨生子女的野心隨著父母的關注和投入而增長,對成功的渴求和獲取上也增強了企圖心。

獨生子女在成年後的野心也更強

後來的另一些心理學研究佐證了上述的這些研究結論,例如

Chiang Mai University

的心理學研究人員Tinnakorn Chan-Ob等人還發現:

獨生子女不僅是在成長期擁有更強的野心,即使是成年後,獨生子女的野心和抱負也更強。

而在

子女家庭中,長子的野心通常是所有孩子裡最強的,但研究發現獨生子女的野心比長子都還要強[2]。(文獻題目及摘要截圖如下圖所示)

獨生子女家庭的優勢|心理學:孩子更有野心,父母婚姻滿意度更高

另一些研究還更準確地發現:

中產階級家庭中獨生子女的野心才明顯更大,那些來自上層和下層家庭經濟基礎的獨生子女並沒有更大的野心。

獨生子女家庭的優勢|心理學:孩子更有野心,父母婚姻滿意度更高

這是因為中產階級的父母最努力地推動他們的孩子取得成功。對於這些家庭來說,培養孩子的目標和思想灌輸更傾向於關注成功。而且中產階級家庭的經濟地位處於可上可下的脆弱平衡狀態,父母的危機感會促使孩子獲得更大成就以穩定父母的焦慮。

獨生子女情緒調整能力、適應性更強,與父母的關係更為積極

德克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Texas)的心理學研究人員

Toni Falbo和Denise F。 Polit在1986年發表於期刊

Psychological Bulletin

上的經典心理學中證實:

獨生子女比多子女家庭中孩子與父母的關係更為積極;獨生子女在個人適應性測試中的表現也更佳,情緒調整能力更強

[3]。

(文獻題目及摘要截圖如下圖所示)

獨生子女家庭的優勢|心理學:孩子更有野心,父母婚姻滿意度更高

研究人員認為,獨生子女具備上述優勢的主要原因在於:

獨生子女在成長過程中不必與其他兄弟姐妹爭奪父母的感情和關注,夫婦為獨生子女提供的情感溫暖為孩子創造了更多的情緒穩定性

獨生子女家庭的優勢|心理學:孩子更有野心,父母婚姻滿意度更高

此外,還有其他一些研究也佐證了上述的觀點。

例如,一部分研究證明,獨生子女家庭中夫妻的婚姻滿意度更高。在夫妻更為和諧的家庭中,獨生子女面臨的家庭衝突較少,這有可能有助於孩子發展健康的情緒。

又例如,獨生子女與父母有更多互動的時間,研究表明,互動時間的增強有助於親子關係紐帶感的加強,能有效促進孩子與父母的積極情感。

獨生子女的智商更高

多項研究證實:

獨生子女無論是在未成年時期還是在成年後,智商都高於多子女家庭中的孩子

其中,德國心理學研究人員Bruce Kirkcaldy, Adrian Furnham和Georg Siefen在2009年發表於期刊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

上的心理學文獻中發現:

對2500餘名11歲以上的青少年進行心理測試後發現,獨生子女的智商明顯高於多子女家庭中的孩子

[4]。(文獻題目及摘要截圖如下圖所示)

獨生子女家庭的優勢|心理學:孩子更有野心,父母婚姻滿意度更高

研究人員認為獨生子女的智商較高的主要原因在於父母對孩子的陪伴。由於父母的精力和時間有限,獨生子女在整個成長過程中都享有更多與父母獨處的機會。例如:在蹣跚學步的時候可能就比多子女家庭中的孩子擁有更多的故事時間,從父母那裡得到的情感支援和幫助也更多。

獨生子女家庭的優勢|心理學:孩子更有野心,父母婚姻滿意度更高

一項研究還發現,沒有兄弟姐妹的孩子在家庭作業上花費的時間更多,他們的成績也比大家庭中的孩子要好。獨生子女能花費在學習上的專注時間更高,有利於專注力的培養,而專注力往往是獲得更高解決問題能力的關鍵。因此在成人後,較高的專注力也有利於提升學業和事業的完成度。

獨生子女的獨立性更強,更加自信

多項研究證實:

獨生子女往往比多子女家庭中的孩子有更強的獨立性,而獨立性更強的孩子往往有更強的自信心。

獨生子女家庭的優勢|心理學:孩子更有野心,父母婚姻滿意度更高

在兩項對在校大學生的研究中,心理學研究人員均發現了獨生子女比有兄弟姐妹的同齡人更獨立。研究人員分析,成長過程中獨生子女更多時間是獨自玩耍,這樣的玩耍模式培養了孩子的獨立性,獨立玩耍會給孩子帶來一種自己能依靠自己的能力掌控事情的心理,從而塑造了自信心。同時,獨立玩耍也避免了與別人比較的心理。

成年後:獨生子女並沒有更自私和不合群

我們通常認為獨生子女由於成長中缺乏同伴導致合作精神缺乏,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導致自私和在成年後不合群。但實際上,研究證實並非如此。

獨生子女家庭的優勢|心理學:孩子更有野心,父母婚姻滿意度更高

上文多次提及的心理學家

Toni Falbo在1976年發表的經典心理學文獻中發現:

獨生子女與有兄弟姐妹的孩子相比,在童年期和成年後都享有相同數量的親密友誼關係。同樣,研究發現他們具有相同水平的社交技能和合作能力,而且獨生子女的外向性性格也不遜色

[5]。

兒童期:獨生子女處於社交劣勢,不太能受到同學們的喜歡

研究還發現:

那些沒有兄弟姐妹的獨生子女在兒童早期可能不太受歡迎。在小學,獨生子女孩子不太受同學們的喜歡。儘管如此,他們也享受與其他孩子相同數量的朋友和相同水平的友誼質量[5]。

(文獻題目及摘要截圖如下圖所示)

獨生子女家庭的優勢|心理學:孩子更有野心,父母婚姻滿意度更高

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在於,獨生子女由於沒有兄弟姐妹的陪伴,在人生早期缺乏與同齡人的互動,因此並不具備像多子女家庭中的孩子那樣的社交優勢。

青春期:獨生子女的社交能力進步神速

但是,這樣的社交劣勢僅僅是暫時的。當獨生子女透過學習的環境建立了自己的朋友圈,與同齡人有互動後,社交方面的缺失就很快被彌補上去。研究表明,在青春期時,獨生子女的社交能力就已經完全趕了上去。在一項針對10所高中的13500名青少年的大型研究中,青少年被要求說出10 個朋友的名字。資料顯示,獨生子女和其他青少年一樣受到歡迎。

獨生子女家庭的優勢|心理學:孩子更有野心,父母婚姻滿意度更高

而在青少年時期,獨生子女特有的獨立性性格特徵可能會避免他們受到校園霸凌。在一項調查中,

子女家庭的孩子受到同學欺負的比例比獨生子女高出50%。

成年後:獨生子女的朋友總數更少,但並不孤獨

心理學家

Toni Falbo的研究還發現:

作為成年人,獨生子女總體上報告的朋友總數較少,但親密友誼的數量與多子女家庭的孩子相似。獨生子女花相似的總時間與朋友、鄰居和同事交往。這說明獨生子女會尋找更有意義的陪伴,並花更多的時間與較少的人在一起

[5]。

老年時期:獨生子女也不會孤獨,因兄弟姐妹並不是老年時期的最佳陪伴

上述分析了獨生子女在兒童期、青春期、成年後的社交情況和孤獨感,那老年時期呢?

目前很多父母在做要生二胎的決定時,很重要的一個考慮因素就是希望能給老大添個伴兒,希望能夠透過再多生一個或者兩個孩子為老大建立一份“與生俱來”的社會關係。尤其希望在孩子們年老時,還能互相扶持,不至於孤苦伶仃。

獨生子女家庭的優勢|心理學:孩子更有野心,父母婚姻滿意度更高

但實際上,從心理學研究的統計資料來看,獨生子女在老年時期並不會比有兄弟姐妹的人更孤獨。主要原因是因為兄弟姐妹通常情況下並不是一個人在老年時期獲取生活滿意度的主要來源,伴侶和朋友才能增強一個人的生活滿意度[5]。

Toni Falbo的研究中,我們發現:

非常遺憾的是,兄弟姐妹在整個人生歷程中似乎都並不是一個人排解孤獨和增強幸福感的來源和最佳人選,相反,很多兄弟姐妹之間的內部矛盾成為了很多人不願回憶的親情,尤其在成年後兄弟姐妹之間的矛盾往往難以彌合,導致形同陌路,相互都留下了很深的情感傷害。

因此,為人父母僅僅希望為老大增添一個伴兒來排解成長中的孤獨而決定生二胎,似乎大機率並不是一個理智的考慮。

獨生子女家庭:父母各自的幸福感更高,且婚姻滿意度更高

上述分析了獨生子女本身的性格和心理特徵,及對比多子女家庭孩子的結果。那麼,對於獨生子女所在家庭而言,又有哪些差異和優勢呢?

首先我們來看獨生子女家庭中父母的婚姻質量。

義大利和西班牙的心理學研究人員Nicoletta Balbo、Bruno Arpino在2016年發表於期刊Demography上的研究表明:

每多生一個孩子都會降低女性和男性的個人幸福感,同時夫妻間的婚姻滿意度也會降低

[6]。(文獻題目及摘要截圖如下圖所示)

獨生子女家庭的優勢|心理學:孩子更有野心,父母婚姻滿意度更高

相似研究結論的研究還有很多,眾多研究都證實了多生孩子實際上並不會為父母本身帶來更強的幸福感。主要原因來自於:養育孩子的精力、時間消耗,資金投入增加,夫妻間單獨相處的時間減少。

獨生子女家庭的優勢|心理學:孩子更有野心,父母婚姻滿意度更高

所以相對於多子女家庭而言,獨生子女家庭中夫妻之間的幸福感和婚姻滿意度更高。還有研究統計顯示,生育一個孩子的夫妻比沒有生育之前的個人幸福感更高,婚姻滿意度也會隨之獨生子女成長到僅3歲後回覆到生育前。

獨生子女家庭的弊端:父母年邁後,獨生子女並不會花更多時間陪伴父母

在獨生子女家庭中,最為突出的一個問題在於父母的養老問題。

獨生子女在整個成長過程中都得到了父母全部的關注和時間投入,是否意味著在父母年邁後,獨生子女也會花更多的時間去陪伴父母呢?

非常遺憾的是,研究統計顯示:

獨生子女並不會花更多時間照顧年邁的父母。

獨生子女家庭的優勢|心理學:孩子更有野心,父母婚姻滿意度更高

佛羅里達大學的研究人員Raymond T。 Coward

和Jeffrey W。 Dwyer在1990年發表於期刊

Research on aging

上的研究表明:

對3742名研究物件進行心理學調查和統計後發現,獨生子女每週花在照顧生病父母的時間上與非獨生子女的時間相同。因此,有更多孩子的父母得到的總的照顧時間更多

[7]。(文獻題目及摘要截圖如下圖所示)

獨生子女家庭的優勢|心理學:孩子更有野心,父母婚姻滿意度更高

在心理學調查過程中,研究人員發現:

獨生子女在心理上通常並沒有願意花更多時間照顧父母的意圖,也沒有希望多花自己的時間去照顧父母以彌補父母沒有其他孩子陪伴的不足。

獨生子女家庭的優勢|心理學:孩子更有野心,父母婚姻滿意度更高

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有可能是每個人在擁有自己的家庭後,所面臨的家庭責任、社會責任和事業壓力導致一個人所能為父母付出的精力是差不多的,都是有限的。獨生子女並沒有因為自己是父母唯一的孩子而變得有所不同。因此,生病的年邁父母可能會因為孩子少而得到較少的家庭照顧。

所以,常言道“養兒(女)防老”是有道理的。

寫在最後:只生一個孩子有利有弊,關鍵看自己最看重什麼

本文從多角度分析了獨生子女本身的性格、心理特徵,及獨生子女家庭的特點和麵臨的挑戰。

從這些分析實際上可以分析出獨生子女之所以能夠體現出優越性主要在於父母的時間、精力、財力投入,這些物質和心理的投入高於多子女家庭中的孩子,獨生子女所享受的物質及情感資源都更為豐富。

獨生子女家庭的優勢|心理學:孩子更有野心,父母婚姻滿意度更高

這樣的結果並非是說多生孩子會帶來弊端,而恰恰是從另一個角度認識怎樣才能養好孩子。

為什麼本文提到的研究中,非獨生子女在某些方面就要弱於獨生子女呢?如果當你決定要生二胎、三胎時,是否可以透過這些研究結果提前做好準備,避免不希望的弊端產生呢?

希望本文能為正在考慮是否要生二胎、三胎的父母提供有價值的思考,也希望藉此文向已經為人父母和即將準備為人父母的讀者們致敬!

獨生子女家庭的優勢|心理學:孩子更有野心,父母婚姻滿意度更高

為人父母后,都是真真切切拿出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去養育一個新生命,養育的目的並不是圖等他(她)長大後能為我們付出多少,而是希望能盡一切可能呵護這個將自己生命無條件信任地交予我們,讓我們塑造他(她)的人生,就憑這份全世界獨一無二的信任,都值得我們傾注生命。成為父母的最大成就就是為一個生命創造了屬於他(她)的時間。

參考文獻

[1]

Polit, D。 F。, & Falbo, T。 (1987)。 Only Children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 Quantitative Review。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49

(2), 309–325。 doi。org/10。2307/352302

[2]

Pinyopornpanich, M。, Intaprasert, S。, & Kuntawongse, N。 (2002)。 The birth order and personalities of medical students。

Journal of the Medical Association of Thailand = Chotmaihet thangphaet

85

(1), 97–101。

[3]

Falbo, T。, & Polit, D。 F。 (1986)。

Quantitative review of the only child literature: Research evidence and theory development。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0(2), 176–189。

doi:10。1037/0033-2909。100。2。176

[4]

Kirkcaldy, B。, Furnham, A。, & Siefen, G。 (2009)。 Intelligence and Birth Order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Psychiatric Care。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

30

(1), 43–55。

doi。org/10。1177/0143034308101849

[5]

Falbo, T。 (1976, September)。 Folklore

and the only child: A reassess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Washington, DC。

[6]

Balbo, N。, & Arpino, B。 (2016)。 The Role of Family Orientations in Shaping the Effect of Fertility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A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Approach。

Demography

53

(4), 955–978。 doi。org/10。1007/s13524-016-0480-z

[7]

Coward, R。 T。, & Dwyer, J。 W。 (1990)。 The association of gender, sibling network composition, and patterns of parent care by adult children。

Research on aging

12

(2), 158–181。 doi。org/10。1177/0164027590122002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心理學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