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壯麗70年能源變遷|從薪火到燃氣

2022-06-24由 浙江日報 發表于 農業

縣農村能源辦公室幹什麼的

壯麗70年能源變遷|從薪火到燃氣

居民生活總離不開衣食住行,中國的百姓們對“食”的文化尤為關注,早有俗語曰“民以食為天”,“食”文化的背後反映的是一方土地經濟文化發展的縮影。談起“食”文化,很多人先想到“吃什麼”,但其實“怎麼做吃的”這個話題也內有乾坤,觀察七十年來武義縣飲食能源的變遷,從柴火到沼氣,從煤氣到天然氣,我們能從其中窺見居民生活逐漸便利、富足的發展脈絡。

省柴灶:讓能源物盡其用

居民江有珠女士最近被她的女兒接到家中,照顧放暑假的外孫女,家裡沒人燒飯,所以她要在城裡短居一段時間。“我的外孫女特別喜歡吃我燒的菜,所以我每天都會準備一桌菜,現在做飯省時間多了,不用提前很久準備,那要是擱以前啊,做頓飯是真麻煩。”江有珠出生在原俞源鄉宋村的一戶農民家庭,小時候就跟著母親幹農活,在廚房打下手。“以前幹完農活就要趕緊回家準備吃食,以前燒飯的老式柴灶結構不合理,燃燒不完全,保溫效能差,熱損失大,飯會夾生,不好吃。”江有珠面臨的燒飯難題在80年代得到了解決。1987年7月,武義縣被正式列為省級改灶節柴試點縣,開始在全縣進行改灶節柴工作。原來的老式灶臺主要缺點是灶門大、灶膛大、無煙囪、無灶箅、吊火高,而省柴灶與老式柴灶相比灶門和灶膛較小,有灶箅和煙囪,吊火較低,結構比較合理,有一個完整的通風系統,柴火能夠得到較充分的燃燒。為了提高省柴灶推廣質量,武義縣研製出了武Ⅱ型水箱省柴灶,這種灶型參加1988年11月全省灶型評比時,升溫段熱效率為37。14%,全段熱效率達40。65%,獲得優秀省柴灶的稱號。到1989年6月,全縣已有59266戶用上省柴灶,佔總農戶的77。7%,江有珠家就是在這時候時候換上了新型灶臺。“省柴灶好用多了,以前燒個飯,整個廚房都是烏煙瘴氣的,柴灰會飛出來,而且家裡的柴火很快就不夠用了。我的兒子每天放學之後要先去砍柴,把家裡的柴火砍夠了才能回家吃飯,就這樣還經常不夠用。吃飯燒水哪樣都要用柴,換了灶臺以後,有了煙囪,灶臺上還多裝了一個水箱,燒飯的同時燒水,飯燒好了家裡的熱水壺也都能裝滿,而且燒飯時間快多了,一頓飯也不用添幾把柴。後來我兒子自己成家之後,我和老伴去收拾柴火,不用天天收拾,一個星期一兩次就差不多了,挺省力的。”1989年7月,省農辦組織驗收組驗收,合格率達到100%。1993年,國家紀委、農業部授予武義縣農村能源辦公室為“全國省柴節煤工作先進集體”,為省柴灶推廣做出過貢獻的施加昌為評為“全國省柴節煤工作先進工作者”。

壯麗70年能源變遷|從薪火到燃氣

沼氣:改善環境的“農家之寶”

武義白洋街道界首村最早一批村民是1965年1月從新安江遷移來武義縣的,以前的界首村屬於原邵宅鄉,村民落戶後,鄰村撥了60多畝荒山;1983年,武義縣又劃給界首村216畝山;1983年到1985年之間,界首村的村民在山上種了四十畝桔、12畝梨、26畝茶葉。據不完全統計,那幾年間,界首村的年薪柴消耗量約為6120擔(不含各種秸稈),而界首村所屬的產地裡,年產柴1080擔,人均佔有薪柴300市斤,包括各種秸稈在內,村裡生產隊僅能提供生活燃料24。3萬斤,商短缺36。9萬斤。因此,那時候界首村需缺柴矛盾非常突出,村裡的老人談起當年,還能感嘆上幾句:“因為這個砍柴問題啊,我們村的村民經常會和鄰村的村民吵起來,嚴重的時候還會打架,但沒辦法呀,為了生活,大家都緊要著柴火呢。那時候村裡的男女老少晴天時都到鄰近山上耙松毛、掃樹葉、收集一切可燃物作為生活的燃料。”其實界首村的村民也不是沒有為解決燃料問題做努力,早在1975年上半年,社員週迴林、周江西兩戶就嘗試做了兩隻三合土的沼氣池,但由於技術、建池材料、池型結構等方面的原因,三合土沼氣池經不起日久乾旱,產生了裂縫,造成慢性滲透漏氣,不能使用。村民們希望變失望,一時間也沒有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事情在八年之後出現轉機,1983年縣農能辦幹部到界首村帶著村幹部們一起學習了當時關於開發農村能源的檔案,決定先幫助界首村修復病態池。該年四月,界首村的兩個沼氣池在專業人員指導下建造完成,池身圓、小、淺,便於進出料管理,池的整體性、密度性好。週迴林、周江西兩戶重新投料使用沼氣池,這一次,希望的火光終於在界首這片土地上燃起,新修的沼氣池產氣率高,氣壓足、火力大,大大縮短了煮飯時間。週迴林、周江西兩戶對新沼氣池試用非常滿意:“我現在還記得,當時那兩個沼氣池半年只要換兩次料,一年來天氣暖和的五個月裡日燒三餐飯菜基本都靠沼氣。”那一年沼氣的聲譽在界首村得到恢復。據史料記載,1983年界首村有15戶農戶報名要做池,做了沼氣池的這17戶農民使用一年的沼氣後紛紛表示滿意,不僅改變了柴火不夠的局面,砍柴的勞動日也減少了,並且可以將一部分昔日作燃料的麥稈出售給國家,既支援了當時武義的工業建設,又增加了戶裡收入。1984年界首村有63戶建了沼氣池,佔戶數80%,成為全縣第一個沼氣化村。後來,界首村成為了沼氣化典型村,界首村的沼氣化經驗也被作為當時的先進經驗在全縣推廣。1986年到1987年間全縣報廢沼氣池482只,1986年以後新建戶用沼氣池93只,全縣的戶用沼氣池641只。1992年,針對水壓式沼氣池存在產氣率低、出料難的問題,武義縣自主研製出小型高效沼氣池。據當時對原澤村、後陳村、倪橋村、界首村的調查,按每隻新沼氣池年產沼氣237立方米計算,相當於每戶節薪1350千克。2005年時,武義縣先後在17個鄉鎮,63個建制村推廣戶用沼氣池1128只。

隨著液化氣的普及使用,農村戶用沼氣池的推廣增加了難度,從2001年開始,武義縣結合“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作,沼氣建設轉向農村養殖大戶的畜禽糞便和生活汙水淨化處理。從2001年10月,新宅初中建造一隻100立方米中型沼氣淨化池開始,武義縣先後在養殖大戶和華溪村、恆友等單位建造沼氣池,改善了農村生活環境,推動新農村建設。

天然氣:實惠便捷的新燃料

居民華英一家這幾天迎來了一個好訊息,他們家在城裡的新房子交房了,接下來就要開始裝修了,她在考慮一個問題,就是要不要裝戶用天然氣。“天然氣這幾年好像越來越普及了,聽說是又安全又方便,我們家以前用的是煤氣,我丈夫經常出差做生意,兒子上大學去了,我家的新房子樓層又高,有些時候煤氣罐空了要我自己換,還是有點費力氣的。聽人說這個天然氣是不用換氣罐的,就是入戶安裝的時候費點錢,後續算下來會比煤氣便宜一些,我還是很心動。

和液化石油氣相比,天然氣具有不含一氧化碳,比空氣輕等優點,是全球公認的目前最為潔淨環保的優質能源。

現在全縣的天然氣管道都是武義華潤燃氣有限公司在管理,武義華潤燃氣有限公司的前身武義新華聯燃氣有限公司成立於2004年, 2006年開始向城區居民以及工商業使用者供應管道天然氣。2012年7月,華潤燃氣集團收購武義原新華聯燃氣公司,成立了武義華潤燃氣有限公司,向全縣輸送天然氣。雖然天然氣使用優點多,但很多居民對天然氣相對高昂的初裝費用望而卻步,縣委縣政府為了改善這個現象,出臺了很多措施,2019年更是將“降低管道天然氣居民入戶初裝費用15%以上”列入年度民生十大實事中,經過調整,現在天然氣的初裝費用為民用老使用者套房縣物價定價2850元/戶,民使用者開發商新建樓盤和其他房型按照縣物價檔案執行,例如今年新興小區的居民集體登記安裝天然氣管道,老式幢房的居民每戶要交4100元/戶的初裝費。居民天然氣價格在通管道氣之前原本是3。5元/立方,在2017年價格調整後,通管道氣之後為2。92元/立方。工商業價格從之前最高4。9元/立方,調整到3。46元/立方和3。18元/立方。

這幾年來,武義縣的天然氣普及頗有成效,截至目前,全縣已經有26000戶住戶安裝家使用者用天然氣管道,410戶工商業主安裝了工業天然氣管道。全縣天然氣管道網路已覆蓋鄉鎮城區三個街道以及茭道、履坦、桐琴、泉溪幾個鄉鎮,覆蓋的工業園區包括:經濟開發區、牛背金、深塘、胡宅壟、白洋渡、文教園區、崗頭園區、黃龍園區、古馬山園區、東南園區、餘西園區、冷水坑園區、金巖山園區、茆角園區、王山頭園區、鳳凰山園區、五金機械園區、濱江園區。接下來將繼續覆蓋王宅鎮的王宅江南園區以及俞源工業區。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1月至8月,武義縣供氣量達7500萬立方,全年預計可達1。2億立方,全年用量相當於減少用煤約17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46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