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比高峰期少種1億畝,總產量是建國初7.4倍,成就第一小麥大國

2022-06-22由 生活趣財經 發表于 農業

新植九號小麥品種產量如何

經歷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很多人有吃不飽的記憶。

麥粉做的饅頭、水餃等,更是隻有逢年過節等重要場合才能吃到。

在上兩篇,開宗立派的金善寶、蔡旭、趙洪璋、餘松烈、李振岐、李振聲等小麥院士已登場。

正是有了他們,我國的小麥才從畝產不到100斤,發展到現在的730多斤。

比高峰期少種1億畝,總產量是建國初7.4倍,成就第一小麥大國

1952年,我國小麥平均畝產48.8公斤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1952年,我國小麥播種了3。717億畝,平均畝產48。8公斤,總產量為0。18億噸,即180多億公斤。

由於1950年春爆發了條鏽病,我國大面積推廣了第一批小麥良種“碧螞1號”、“南大2419”等。

“碧螞1號”是西北農學院的趙洪璋老師1948年培育的。

興奮不已的他上書當時的南京政府,渴望自己的“寶貝”能在全國推廣。

但人家根本不感興趣。

直到新中國成立後,趙洪璋的“碧螞1號”才受到重視。

並且由於那時的良種少,推廣規模最大時,“碧螞1號”年種植9000萬畝,覆蓋整個黃淮流域。

在抗戰炮火中育成的“南大2419”也推廣了7000萬畝,覆蓋長江流域。

比高峰期少種1億畝,總產量是建國初7.4倍,成就第一小麥大國

1960年代,濟南、北京麥種顯威力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小麥育種,主要是抗病穩產。

由於條鏽病菌5。5年就會變異、生成新的小種,進入60年代後,原主力品種逐步退出,新良種“濟南2號”、“北京8號”等上位。

“北京8號”是中國農科院的莊巧生培育的,成為六、七十年代,華北平原的主栽品種之一。

莊巧生1916年出生,福建閩侯人,5歲時隨家人下南洋。

1935年考入金陵大學農學院,抗戰爆發後,隨校西遷成都。

1939年畢業後,到貴州工作,單位領導是當時國內小麥育種界的“女中豪傑”沈驪英。

經莊巧生之手,育出了20多個冬小麥良種,1991年,與“中國小麥遠緣雜交之父”李振聲一起入選中科院院士。

在這些新麥種的帶動下,我國小麥平均畝產達到了100公斤以上。

比高峰期少種1億畝,總產量是建國初7.4倍,成就第一小麥大國

1984年,成為世界第一大小麥生產國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小麥育種以追求高產為主。

特別是改革開放,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業生產火力大開。

1984年,我國小麥總產量首次超過前蘇聯,成為世界第一大小麥生產國。

這一時期,年推廣面積在1000萬畝以上的新良種有“泰山1號”、“百農3217”、“濟南13”、“小偃6號”、“豫麥13”、“揚麥5號”等。

“揚麥5號”的育種人程順和,1962年畢業於南京農科院,曾在揚州農校任教。

1972年調入當地農科所,開始從事小麥育種。

受條件所限,要在這樣的環境裡出全國性的成果,其難度及付出可想而知。

比高峰期少種1億畝,總產量是建國初7.4倍,成就第一小麥大國

近50年的時間裡,程順和平均每天工作10多個小時,跟著他的年輕實習生都感到受不了,而他幾十年如一日。

到了育種的關鍵期,他更是長時間勞作,實在站不動了,就乾脆跪下,以至於雙膝結了層厚厚的繭子。

他是人們眼裡的“麥痴”,妻子說他只在需要睡覺和吃飯的時候才知道回家。

正是由於程順和的帶領、打拼,在我國的小麥家族裡,異軍突起了“揚麥”系。

他主持培育的“揚麥5號”、“揚麥158”,分別成為1980年代末、1990年代末,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的小麥品種。

2005年,程順和入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為全國唯一來自地市級農科所的院士,被譽為“南方麥王”。

比高峰期少種1億畝,總產量是建國初7.4倍,成就第一小麥大國

1991年,4.6422億畝,歷史最高

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加入WTO的挑戰,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我國小麥育種走上了高產與優質並重的新階段。

1991年,我國小麥種植了4。6422億畝,成為歷史最高水平。

育種方面,出現了適合麵包、麵條加工需求的中強筋、強筋等小麥新品種。

推廣面積在1000萬畝以上的有“鄭麥9023”(中強筋)、“魯麥21”、“濟麥19”(強筋)、“濟麥20”(強筋)、“濟麥22”等。

隨著這些新良種的推廣,我國優質小麥依靠進口的歷史基本結束了。

加入WTO前後,較長一段時間裡,國人一邊高喊著“狼來了”,一邊忙碌著,準備著。

1997年之前,小麥一直是我國進口的主要糧食品種。有趣的是,加入WTO後的2002年起,我國小麥逐步走向淨出口。

比高峰期少種1億畝,總產量是建國初7.4倍,成就第一小麥大國

2019年,小麥種植約3.6億畝

我國小麥種植規模在1991年達到歷史高峰後,逐步下滑。

到2008年,播種面積降到了3。5426億畝,目前已基本穩定在3。6億畝左右的水平。

比1952年的3。717億畝,還少1000多萬畝。

雖然中間幾年,我國小麥總收成有起伏,但隨著良種培育、推廣,及栽培管理水平的節節攀高,我國小麥總收成近10年來保持了連年增收的態勢。

2008年,我國小麥平均畝產達到317。5公斤,總產量1。1246億噸,分別是1952年的6。5倍、6。2倍。

2019年的平均畝產為730多斤,總產量是1。3359億噸 。

不但穩固保持著世界第一大小麥生產國的地位,畝產量也居於世界前列。

(未完待續,敬請關注)